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他两个不孝分别指的是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该怎么解释?第二、第三不孝指的又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问题来了,三种不孝的行为,指的分别是什么呢?其实这事儿东汉的经学家赵岐已经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孟子译注》
啥意思呢?我们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种不孝的行为:无条件顺从自己的父母,结果导致父母做出错误的决定,陷他们于不义之中。简单来说就是愚孝。
第二种不孝的行为: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都年老了,自己既不争取做官,又不出去打工挣钱,这也是不孝。简单来说,就是想做个街溜子,不管父母,混吃等死。
第三种不孝的行为:不肯结婚生孩子,导致先祖传下来的血脉断绝。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不孝的行为,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也是解释了《孟子》中的这种说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舜帝娶了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但是却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这事儿和有没有后代,似乎没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扯到无后为大呢?
一、无后为大,其实有多种解释。
古代一般观点,都将“无后为大”解释成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不孝顺的事情,也就和赵岐的观点一致。但是舜帝都娶了老婆了,而且还一次性娶两个,怎么就跟没有后代扯上关系呢?这不是有利于生养下一代吗?
因此,也有一部分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无后为大,指的是舜帝私自结婚,却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等于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所以是大不孝。
我认为这种解释也能说得通,古代男女结婚,一般都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明媒正娶,才能保证婚姻的相对稳定。也就相当于用大喇叭在村里官宣:我们结婚了啊,以后我们就不是光棍了,你们就别瞎惦记了!
很明显,这在古代是有积极意义的。可舜帝结婚却只得到了老丈人的认可,并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作为一个子女应该负有的责任,这当然是一种大不孝的表现。
第二种解释:舜帝结婚不告诉父母,这是一种目无尊长的行为,自然也就是大不孝。
这种解释似乎也说得通,因为中国人都很讲究面子。别说父母了,就说朋友结婚,没有通知你一声,你心里会好受吗?
舜帝结婚这种大事,居然不告诉自己的父母,我就问你,他父母的老脸往哪儿搁?就算母亲是后妈,那好歹也是长辈啊!哪怕不请他们来喝喜酒,也得知会一声吧?
其实出现这么多解释,很少有人关注最后一句:君子以为犹告也。
啥意思?就是说君子认为舜帝娶妻不告诉父母,就跟告诉父母没什么两样。
这就很有意思啦,为啥孟子要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舜帝的父亲和后妈不怎么喜欢舜帝,整天刁难他。如果舜帝把结婚这事儿告诉他的父母,肯定不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祝福。因此,孟子认为,他结婚不告诉父母,和告诉父母没什么两样,甚至效果要更好,不然父母说不定会来捣乱。
这就可以理解孟子的真实意图了,他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不要拘泥于孝道。
二、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刚才我们简单解释了一下,这是三不孝中的第一个不孝的行为,俗称愚孝。愚孝和愚忠,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在很多网友总是说这么一句话:国家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无条件支持国家的态度。
我看了都想笑了,这些人不是蠢就是坏。什么是国家这个概念呢?其实国家还不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吗?哪怕是决策层,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是由若干个人一起组成的。
是个人都会犯错,历史上决策层犯错的例子还少吗?这种无脑式的效忠方式,其实就是愚忠的一种体现。他们的这种愚忠表现,才是将国家推向危亡的行为。
这话用在孝道方面,也照样可以套用。我无条件支持父母的行为,只要是父母做的事情,就都是对的!
好家伙,这是孝顺的方式吗?这简直就是在把父母往火坑里推,有没有?因为是个人都会犯错,你要不时时提醒他,那他可就错得没谱了。
古语云: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啥意思?君主手下有直言敢谏的臣子,那么国家才不会败亡。父亲身边有敢于指出父亲错误的子女,那么这个家才不会衰败。
我认为赵岐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他希望子女能够直言敢谏,劝谏父母,这也是一种孝顺的方式。臣子也是一样,时常劝谏君主,才是忠君爱国的方式。
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这就很好理解啦,家里穷得叮当响,吃饭都成了问题。父母年纪又大了,不能出去赚钱了。这个时候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子女的肩头。
结果子女来了一句:我要躺平!
好家伙,这种情况下,你敢躺平?还不麻溜地为自己的前途寻找道路?还不赶紧先打工挣点钱,让父母填饱肚子?想啥呢?
这种孝顺,其实是最实在的一种孝顺,也是父母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十分值得提倡。不谈孝顺,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负担起自己身为人的责任。
如果你是父母,那么请好好抚养子女。如果你是子女,那么请好好赡养父母。这或许是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了,孤儿和丁克人群,自然可以想怎么躺就怎么躺。
总结:孟子其实提出了不孝有五。
刚才提到的不孝有三,主要指的是东汉经学家赵岐给出的答案。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曾经提出过不孝有五: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啥意思呢?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第一,懒惰成性,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二,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三,贪财好色,只顾着老婆孩子,却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四,嫌弃自己的父母丢人。
第五,自己在外面惹是生非,结果伤害到了父母。
其实前面三条,也可以归类为一条:不赡养父母。这么一来不孝顺,依旧是三种不同的形式,不过和赵岐所解释的就大相径庭了。
尤其是无后为大的解释,其实争论点很多。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是没有后代最不孝,或许也是古代鼓励生育的一种方式吧。
中国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基本上所有朝代,臣子在父母去世后,都是要守孝三年的。而且汉晋时期,孝廉是举荐做官的重要准则。由此可见,孝道是古人常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