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作为江东的霸主,为什么在立嗣这件事上让人捉摸不透?
孙权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册立太子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人都有一死,尤其身为皇帝,自己死后偌大的江山该由谁来继承,必须要慎重考虑。三国时期,我们知道,蜀国的继承人是刘禅,魏国是曹丕,那么吴国又是谁呢?不光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在当时,孙权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摇摆不定,他一直犹豫不决,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
在古代家天下的历史状况下,继嗣问题往往直接关乎某一王朝的兴衰,因此倍受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的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便根据商、周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整套的继嗣理论,其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
孙权作为江东的霸主,在立嗣这件事情上却让人捉摸不透。孙权是个聪明人,这是世人皆知的。可惜,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反复无常。因此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以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他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孙登,孙权的长子,孙登的生母地位卑贱。孙权让正室徐夫人抚养之,所以孙登是嫡长子。公元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吴王,并且拜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孙权以孙登年仅12岁辞去爵位不受。同年,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早早确立了孙登继承人的身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要不是孙登早逝,这个太子会做到孙权百年之后继承皇位。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孙登没有活过他的父亲孙权,而是早早就病死了。孙登既死,次子孙虑又早亡,故得宠的三子孙和在公元242年便顺利地获得了太子位,并且完全合儒家长子继承的学说。孙权既宠爱孙和,也很注意对他的培养,令名儒阚泽“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但是,仅仅八个月后,孙权便自己制造了新的继嗣斗争和危机。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现在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后来两派斗争越来越激烈。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层家族关系的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据《殷基通语》记载,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丁固)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这两派的斗争是出自寒门的皇权与儒学世族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寒门军阀乘乱崛起,并且与儒学世族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我们知道,自东汉以来,儒学世族势力日益兴起,渐成当时的主导力量,虽历经汉末皇权及其依附力量——阉宦、外戚——的摧残,其兴盛之势末衰。然而汉魏之际的军阀混战却暂时中断了他们的发展进程。在混战中崛起的各军阀政权大多出自寒门,而儒学世族的军事代表如袁绍、刘虞、刘表、刘焉等皆相继被灭。各地区的寒门军阀在争夺统治权及其统治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与当地的儒学世族发生过冲突,推行了种种摧残、压制儒学大族的政策。
为扼制儒学大族势力的上升,孙权主要依靠宗室、外戚人物,并提携一些寒门才俊之士。在立嗣观念上,儒学大族遵照儒家立嗣以嫡以长的原则,先后支持大子登、太子和,并希望通过他们来进一步推进孙吴政权儒家化的进程。对世家大族的用心,孙权当然是很清楚的。为不出现曹操之后曹魏政权中儒学世族抬头的情况,他有意抚持鲁王霸,培植新的政治力量,以对抗世族政治势力。
与太子和集团成员主要为世族人物不同,鲁王霸集团主要人物多出自寒门和宗室、外戚,如南人中的吴安、孙弘、全琮父子等皆非江东世族,北人中的吕岱、吕据为淮泗武将,杨竺乃寒士,孙峻、全公主为宗室,当然也是寒门,其中儒学之士只有步骘,但他是全公主母族人,属外戚。因此,这是孙权精心培植的寒门政治集团,其幕后操纵者实际上是孙权本人。正因为如此,孙权在处理“二宫构争”时,对太子和党人物多加严惩,主要人物皆诛杀、流放;相反,鲁王霸党的主要人物步骘诸人多受重用,只杀了杨竺、吴安等几个与皇室关系不密切的寒士以应景。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孙权在陆逊郁愤而死后,重新安排了辅政人选:“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据为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显然,鲁王霸一派人物多据要津,一度分割了陆逊的权力。太子和一派人物仅有朱据、诸葛恪,据也为孙权女婿,故暂时得以保位,但据、恪二人最终仍为全公主、孙峻害死。
思索多年后,孙权担心此事,认为两党内斗的结果已经让朝廷产生了裂痕,如果再让二人即位,会造成朝廷更加不安,引发进一步内斗,如同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下定决心在儿子中另立太子。公元250年,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将其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十一月,正式立孙亮为太子。
孙权虽然暂时以断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宫之争”,但其遗患则难根除,公元252年孙权病死,孙亮继帝位,然亮仅十岁,年幼无知,只能成为权臣操纵的傀儡,以致孙吴政权终于在日益恶化的政治斗争中不断陷于衰没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