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孩子在等父母道歉,别因为面子伤了孩子的心
最近,有博主在微博里晒出了一张妈妈跟孩子道歉的聊天截图,并发文称
“有一个会和孩子道歉的父母的感受:
真是太棒了!”
这条微博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
博主发了三张截图,第一张截图,博主感慨“我发现原来全网真的只有我妈会跟我道歉吗”字里行间充满了感动和自豪。
博主第二和第三张截图晒出了妈妈的道歉截图,博主妈妈两次为自己的态度给博主道歉,言辞中肯,道歉有诚意。
博主妈妈表示“自己只给你做一次家长,也在学习做家长”,并鼓励博主多多沟通“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虽然我们当时可能想不通,但是事后都能理解”。
博主看到妈妈的道歉信息也反省自我,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承认“父母真的很好了”。
有这样一位会沟通,肯道歉的妈妈感觉真的太棒了。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这个会道歉的妈妈,将来的孩子长大一定是个懂得换位思考又理智的好孩子。
事实上,肯道歉的父母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父母即使发现了自己有错也僵持着不肯认错,这样往往导致亲子关系僵化,双方越来越难沟通。
评论中就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爸妈这辈子不可能做错事,就算犯错也是孩子导致的。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爸妈从来不会道歉或者认错,因为
“老妈总觉得我欠她的”;
还有父母不仅不道歉,还会逼问孩子
“服不服”;
也有父母面会掩盖自己的错误,称自己所作所为是
“为了你好,骂你是鼓励”。
很多父母意识到错误也不会直接道歉,而是用父母特有的道歉方式。
有网友表示,妈妈道歉的方式就是喊自己吃饭,或者是问自己要吃什么。
有一阵子,微博上有句话格外的引人注意:
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孩子在等父母道歉,但是到最后,他们都没有等到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年初时,热映一部名为《大人物》的电影,里面的赵公子俨然是一副恶少形象,暴躁残忍,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
天不怕地不怕,却独独怕他的父亲,当父亲举起手中拐杖的瞬间,他下意识的蜷缩,那个肆意妄为的恶少露出他鲜少的脆弱,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带着恶。人格的形成往往是日积月累的。
父亲说他蠢,不如哥哥时,赵公子一直在发抖,可以理解为生气或者难过。因为父亲长久的压迫打骂,造就了他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性子,暴力是解决事情最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再坏的孩子也希望被人认可,尤其那个人是他的父母。
学会控制情绪是父母最需要做的第一步。
《向往的生活》有一集请来了宋丹丹和她儿子巴图来体验生活,真人秀不如拍电影上春晚的拘束,又是母子,放松的拍摄环境也让宋丹丹没有隐藏她的教育方式——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她在节目中充分地诠释了中国式贬低教育和中国家长的强势。宋丹丹一直指责巴图:别人家的小孩什么都会,你啥都不会,要你何用。
而当巴图给母亲煮鸡蛋弄得一头灰时,又会说:
你怎么笨成这样,这么简单地东西都做不好。
说宋丹丹不爱孩子吗?她肯定爱,但却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心理阴影。一些再寻常不过的事,却让孩子变得自卑,内向,都是因为家长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生活中,一句“我都是为你好”终止了多少话题,成了无限循环。问题出在哪呢?
在于:爸妈爱你,不会害你。
他们用强硬的方式表达爱。“我都是为你好”其实是一个关于情感勒索的命题。
父母通过给孩子施加“道德”压力,让孩子感到挫败,从而服从父母的要求。
研究表明,越是关系亲密的人,越容易产生情感勒索。因为在乎,影响了人的判断和行为。
父母的出发点却是没有错的。
爱孩子却用错了方式。
但事实上,就像文章开头的博主,父母控制好情绪,能够懂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反思并道歉,孩子也会更加尊重明白父母的好。
小孩子都是天真善良的,这时需要父母记住一条万能公式:事情客观情况+父母直接感受+事情带来的影响
例如已经讲完和孩子说好的三个故事,孩子却还不睡觉,你可以这样表达:
妈妈答应你的已经完成喽,可你还不想睡(客观陈述事情情况)。妈妈感觉很晚了,一天工作妈妈很累想休息,你还不睡,妈妈有点生气(直接感受),你还不睡,早上起不来,妈妈早上就要花更多时间叫你起床(带来的影响),你说,要不要乖乖睡觉?
当孩子听到自己给妈妈带来的麻烦,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说你曾经这么做过,但却没有成效,仔细回想一下,你是否态度不够温和,两三句离不开:
你怎么这么不乖?
烦死了!
你就不能体谅体谅妈妈?
不管你了!
这样的表达方式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家长表达时,切记不可攻击,也别夸张放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