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苏军感到头疼的曼纳海姆防线,拥有千座防御工事,堪称固若金汤
上个世纪初期,芬兰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防御计划,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免遭野心勃勃的苏联的侵略。芬兰主要需要防御的地段是与苏联接壤的卡累利阿地峡,这里拥有沙皇俄国时期修建的旧防御工事。当芬兰统一以后,这条旧防线也根据苏芬互不侵犯协议被划入了芬兰境内。芬兰只需要基于已有的旧防线进行翻新改造,就能够获得一条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的防线了,这条计划中的防线在后世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它曾在冬季战争中令苏军头破血流而名声大噪。
一、曼纳海姆防线的设计
芬兰修建曼纳海姆防线的计划起始于1918年的春天,当时芬兰陆军少将奥恩克尔提议以防御苏俄(后来改为防御苏联)潜在的入侵威胁为目的,沿着卡累利阿地峡构筑一条防线。当地有一条沙俄时代留下的旧防线,它穿越伦佩蒂,胡玛洛基,苏玛等湖泊沼泽边缘地带,堪称易守难攻。
尽管有些年久失修,但只要翻修扩建一下依旧可堪一用。但这条旧防线设计比较单薄,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所以需要沿着防线的后方构筑两条梯级防线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苏俄军队以数量庞大著称,他们可以不计牺牲地淹没掉单一的防线,所以两条梯级防线距离主防线要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同时每条防线还需要构筑反坦克堑壕和反坦克火力点,最好再配以防空火力点。在未来的战争中坦克和飞机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防御设计需要考虑到未来20年到30年的军事技术更替带来的威胁。
参加防线设计工作的除了芬兰军事统帅曼纳海姆外,还有一名叫做拉普的陆军中校和一名叫做冯·海涅的陆军少侠。这两人均是来自瑞典陆军的芬兰族裔,他们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幸观摩过德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战后又曾赴法国考察,所以对防御作战和攻坚战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拉普中校的评估,苏俄的入侵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苏军必然会不惜代价保卫他们的列宁格勒,而保卫列宁格勒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进攻,占领维堡沿线,将芬兰的边境推向更远的北部。
根据诸位芬兰军官的设想,卡累利阿防线或称曼纳海姆防线,总共需要1000座永备工事,200座中小型堡垒,每处阵地前都要铺设雷场并构筑反坦克壕沟,工程量巨大,最快也需要5年才能完成基础施工。考虑到芬兰凭借自身的劳动力恐怕无法尽快完成施工,因此芬兰总参谋部授权滑雪部队越境捕捉俄国人,将抓来的人投入到施工建设中。
仅在1920年,芬兰滑雪部队越境抓捕的苏俄平民和士兵就有约300人,再加上此前芬兰内战中的俘虏,劳工人数大约有500人左右。
无论滑雪队怎么越境抓人,人力依旧无法满足防线的建设需求,毕竟苏俄对芬兰人的军事行动早有防范。因此最终芬兰总参谋长奥斯卡·恩克少将决定将防线做出一些调整,尽可能沿着卡累利阿地峡最短的距离进行施工,并活用沼泽地带减少施工量。原计划中要修建的一千余座永备工事改为分期施工,第一阶段先在主防线上建造168座永备工事,10座小型堡垒,每座堡垒装备一门76毫米战防炮或者75毫米战防炮。
防线上还需要构筑114座机枪野战掩体,6座炮兵野战掩体,1座机场和27座防空洞。梯级防线上的工程量相对小很多,两条梯级防线暂时先修建16座永备工事,挖掘几条堑壕就够了。
整个曼纳海姆防线中维堡防线是最为坚固的,仅维堡周边就计划构建4座要塞和一座要塞指挥中心。按照设想,每座要塞最少要安装2座305毫米要塞炮和6门可以平射的火炮。要塞上还需要安置5座可以朝六个方向射击的小型碉堡。
这个设计的构想是源于一战法国的单兵地堡,它小巧隐蔽,但却非常致命。而305毫米要塞炮足以威胁到列宁格勒北郊,让苏联人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处重点防御地区在萨尔门凯塔河沿岸,这里将安置7座钢筋混凝土碉堡,2座中型堡垒和1座要塞。要塞装备有4门127毫米火炮,并配属有一个重炮兵营,足以封锁附近的交通通道。位于伦佩蒂村的防线显得比萨尔门凯塔河防线更加坚固,这座小村落附近的防线上拥有12座钢筋混凝土碉堡,2座中型堡垒和1座要塞。村里还拥有2座防空洞,足以为村中的168名村民提供防空庇护。
但这些永备工事也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由于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很多工事都只有地表一层建筑,只有要塞和堡垒才拥有多层结构和地下通道。这就使得这些工事大多处于重炮火力的直接威胁下,如果不幸被重型榴弹炮击中,就算工事没有被摧毁,里面的人也可能因为猛烈的爆炸而失去战斗力。因此所有的防御工事都被进行过精心的伪装,降低识别度提高生存率。
二、曼纳海姆防线的二次扩建
1932年,芬兰首席防御工程检验官萨尔林上校与防御工程师法布里斯,在走访了已经完工的曼纳海姆防线一期工程后,觉得现有的防御布置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科学设计与布置,完全是为了赶工修建出来的简易防线。
虽然部分地段的防御工事比较密集,防御战力也比较可观,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防线固若金汤,因此二人计划展开二期工程,巩固并扩大曼纳海姆防线,加强芬兰边防防御战斗力。
新的永备工事设计方案采用了全新的概念,采用了双层钢筋框架结构,其中不止夹层装甲钢板,还使用钢丝网对混凝土层进行加固,防止遭到重炮轰击时产生混凝土崩落进而杀伤士兵。同时新扩建的工事要求全部拥有地下通道,以便于在遭到炮火攻击时方便人员躲避或者转移。所有的永备工事还需要重新设计供暖设备和采购进口的空气过滤设备,提高士兵的生存率。
1934年二期工程正式展开,芬兰军方预期将在35年冬季前,沿着曼纳海姆主防线修建200座永备工事和40座中小型堡垒,23座要塞。芬兰军方非常清楚自己的软肋,所以第二期工程不止要对主防线进行扩建,还要修缮第二和第三梯级防线。
因此梯级防线需要构筑130座永备工事,还需要构筑足够的野战工事,确保整个曼纳海姆防线拥有40到60公里的战略纵深。实际上曼纳海姆防线的第二梯级防线距离主防线只有3公里,第三梯级防线距离主防线达到了78公里,因此战略纵深远超出了芬兰总参谋部的预想。
直到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前,苏联情报部门的调查报告指出曼纳海姆防线上,总共拥有296座永备工事和897座野战工事,铺设有全长330公里的铁丝网。当然曼纳海姆本人的回忆录中,防线上的永备工事数量要比苏军报告中的少了不少,仅有132座永备工事。
而在《芬兰设防历史》一书中则提到曼纳海姆防线上总共拥有313座永备工事,到底谁说的才是真实数字,现在也无从考证了,毕竟年代久远,且不少工事毁于战火。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平均每个芬兰步兵师负责防守10公里到25公里的防区,部队一边在防线上驻扎一边接受训练。芬兰军方每个月还会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演习,提高部队的战斗技巧。
直到1939年9月,芬兰在曼纳海姆防线上举行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演习,模拟苏军进攻防线,而后芬兰军队依托防线展开反击。仅仅一个月后,有关苏军正在动员的情报就送到了芬兰总参谋部的桌面上,预测苏联军队将会有两个集团军在1600架作战飞机和1800辆坦克的掩护下进攻芬兰。
而芬兰方面仅有388架战机和63辆坦克,情况看起来是非常绝望的,但芬兰军队却以劣势兵力在曼纳海姆防线上拖住了数倍于己的苏军部队,还打出了击毙击伤苏军高达37.5万的恐怖战绩。苏军资深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制定的作战计划,在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前彻底破产,苏联名将伏罗希洛夫和梅列茨科夫等人也颜面扫地,最后还是芬兰因为后勤超负荷无力再战,才让苏军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
结语
总的来说曼纳海姆防线堪称是二战表现最佳的防线了,它完美地达成了自己的作战任务,给来犯的苏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但防线再坚固也总有被突破的时候,加上芬兰自身国力弱小,修建曼纳海姆防线已经是拼尽全力了,最终在经过4个月的鏖战之后还是后勤透支。最终撞得头破血流的苏军集中使用坦克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芬兰被迫签署了屈辱的割地协议。
参考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防御工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芬兰》
《1939-1940冬季战争中的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