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什么是“理性”主义
聊聊什么是“理性”主义。
一,
开篇明义:柏拉图不能算是“理性主义”的。
先说中文翻译,其实是日语外来语,“理”来自于朱熹的“理学”。
这是一个“文化错位”。
柏拉图的“理型”(ideas,ιδέα),朱熹的“理”,老子的“道”,
都说的“形而上的实体”,但内涵完全不同。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理”说的也是“形而上的实体”——绝对精神。
貌似这些话都可以用一句中文来概括:“道生……万物”,
可实际上,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存在即合理“确实是黑格尔原话,但是世人经常误读或误用这句话的本意。
https://c.quk.cc/3/z6/agqettr3xlj >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 (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原意是一切现象都符合理性、即符合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
柏拉图的“ideas”,还衍生出了个“唯心主义(idealism)”
这又是一个日语外来语胡乱翻译。
这里的“心”和王阳明的“心学”,完全不是一码事儿的。
王阳明的“心”,是他自己的心,王阳明那是“唯我论(solipsism)”,
和“形而上的实体”的差别,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还大得多得多。
顺带说一下“唯物主义”,是只承认“物质”是“实体”,不承认有“形而上的“实体”的。
唯心主义
https://c.quk.cc/3/z6/guzsyzqw2cf.html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如今学界将柏拉图形而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柏拉图的理型,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先验的),因此,“理型”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所以无论上述哪种含义,都不能柏拉图归为“理性主义”的。
二,
开篇明义:“理想主义”不是“理性主义”。
“idealism”还有一个中文翻译是“理想主义”。这也是引申了柏拉图的意思。
这倒是跟把柏拉图的“Politeia (πολιτεία)”翻译成《理想国》的原因。
其实这个书名的本意只是简单的“政体”的意思,
柏拉图曾将古希腊城邦所采取政治制度分为:
⒈民主(democracy):由多数人统治;
⒉寡头(oligarchy):由少数精英统治;
⒊军事(timocracy):由军事社会单元统治,如斯巴达;
⒋君主(monarchy):由君王一人统治;
还有一种:
⒌僭主(tyrant)。
最好的是“君主”(哲人王),最坏的是“僭主政体”。
“哲人王”的构想,的确是有点儿“理想化(中文含义)”了,
但和之后的《乌托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看看柏拉图是怎么说“正义”的,就不会觉得他是“乌托邦”了。
——“正义的本质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
柏拉图认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什么关系
https://c.quk.cc/3/z6/10uiddkmqri >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混合政体”,更是现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发端。
混合政体[mixed government]即混合了民主(democracy),寡头(oligarchy)和君主(monarchy)制的混合政体。并有宪法约定何时采取民主,何时采取寡头,何时采取君主制。
理想主义 (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
https://c.quk.cc/3/z6/axtq3biak0e.html >理想主义亦称“规范主义”或“思潮主义”。源于18世纪的启蒙主义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提倡在国家交往中遵循道德标准,加强国际规范,建立“超国家”组织,通过建立世界政府、世界组织,来约束各国主权以实现世界秩序的稳定,理想主义色彩浓重。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论国家》和1918年发表的一次关于战后和平方案的演说(又称“十四点计划”),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代表作。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联合国”,就是“理想主义(idealism)”的产物。
知道特朗普为啥要“退群”了吧?
我是川粉,不是“理想主义”啊,
我只是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实没那么乌托邦,“理性主义”更不是乌托邦
现在中文通常意义下的“理想主义”,更是偏出十万八千里了,
简直就是“理性主义”的反义词了,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反义词。
理想主义者 (汉语词语)
https://c.quk.cc/3/z6/rdblca3zkj1.html >理想主义者指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的人。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
三,
开篇明义:现在所说的“理性主义”,通常是指源自笛卡尔的“rationalism”。
“rational”和“有理数”是一个词。
笛卡尔著名的“心形函数曲线”
理性主义 (一种哲学方法)
https://c.quk.cc/3/z6/uuva3ym31qo.html >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
理性主义是与经验主义相对的。
理性主义者及经验主义者的区别在当时并没有被哲学家予以区分,而是后代进行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尔而不是斯宾诺莎(Spinoza)和莱布尼兹(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著书立说时很有必要,他们对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
我用不太准确的方法来说明就是:
理性主义偏重“演绎”,经验主义偏重“归纳”。
其之前的文章提到过: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对古希腊演绎法的经典《几何原本》的致敬。
和培根的经验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柏拉图是不同的,但也有联系。
例如,理性主义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知识未必全来自经验)。
柏拉图则是“极端”的:知识不是由世界里获得,知识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理念本身就存在于灵魂中,我们对于理念的认识,是对灵魂中本身就具有的理念的回想。
理念(知识)并不用外部的经验(外部世界作为前提)。
在柏拉图的概念中,今天我们所说的,从“经验”、“现象”中获得的“科学知识”,都不算是“知识”。
康德的“先验知识”,更接近柏拉图的“知识”。
康德说:先验是先于经验,但是又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东西。先验是经验存在的前提条件,先验知识是不掺杂任何经验性的知识,或者说先验知识,就是产生经验知识的前提,更准确的说是:产生知识的知识。
这是“知识”概念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内涵,而不是翻译问题。
所以,同一个“名词”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含义都是不同的,
更何况那些只是中文名字相近,在英文中根本就是不同的词汇的,更不能依据中文来望文生义啦。
四,
开篇明义:“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基于笛卡尔的“rationalism”的。
“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木“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而“经济人”是“启蒙”的产物,“经济人”的对立面,则是对中世纪“道德人”。
“理性人”假设。
https://c.quk.cc/3/z6/p2dhvkogx01.html >第一,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
第二,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
消费者偏好曲线
提到“偏好”,那是对经济学数学建模的基础——“消费者偏好曲线”。
“偏好”是个人的“自由”,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偏好”都是不同的;
同时,每个人又都是“理性”的。
这个“消费者偏好曲线”,用的就是“笛卡尔坐标系”啊。
所以我说,“理性经济人”信奉的是“rationalism”
“理性人”具有的“知识”,就得包括“数学”逻辑推理的知识,
“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不懂数学、逻辑推理,当不了“理性人”。
凭“感觉”,凭“经验”拍脑袋,更当不了“理性人”。
“理性经济人假设”就是一种“理想状态(ideal state)”。
就像牛顿力学中的“质点”,“匀速直线运动”;
就像欧氏几何中“没有大小的点”,“没有宽度的线”……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前些年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证明,很多人是“非理性消费”的。
但这并不妨碍“理性主义”、“演绎法”的理论本身,
就像“三体”问题的存在,不会颠覆“牛顿力学”一样的。
“理想状态(ideal state)”和“理想主义(idealism)”也不是一码事儿的。
总结,
“理性主义”可以理解成“数学”的、“逻辑推理”的、“演绎”的;
他的反面是“感性”的、“经验”的、“归纳”的,或者说是“辩证”的。
“理性主义”和“乌托邦”没关系的,
“理想主义”才是“乌托邦”的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