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父”张之洞,创办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学府
张之洞(1837.09.02-1909.10.04 ),字孝达,号香涛,同治三年(1864)探花,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工业的创始人,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近代化探索,创办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商务学堂和湖北工艺学堂等,同时在工业、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之洞有名《劝学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他倡导“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建城市”,使得湖北人才鼎盛、财赋丰饶,成为当时近代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区域。
兴实业
1889年8月,张之洞上任湖广总督第一急务是筹建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在亚洲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在汉阳铁厂的带动下,张之洞在汉阳龟山一带陆续建起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十余家大型近代工业企业,犹如一条延绵10余里的“制造工业长廊”。这些近代工业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1892年,张之洞还在武昌办了湖北织布局,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工人2000。
汉阳铁厂是军事企业,湖北织布局是民用企业,都是响当当的代表性产物。汉阳铁厂作为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代表着中国重工业的起步;湖北织布局的营业,客观上抵御了外资入侵,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在中国,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直接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我们可以说他是封建官僚的刽子手,但是绝对不能否定汉阳铁厂的功绩。从1890年开始创办,到1893年建成投产,张之洞为此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时间来到了2012年,从事铁路线路检查维修工作的渠敬雷在检查铁轨时,无意之间发现铁轨上面刻着汉阳铁厂1903的字样。
后来几年,又在四川、北京、湖南等地,陆续发现了印有“汉阳造”的钢轨。这些钢轨经历了百年时间,没有生锈的痕迹,依然非常牢固,足见当时生产的钢轨质量有多好。
办教育
张之洞不仅对湖北近代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是中国第一部近代教育体制“癸卯学制”的主要制定者,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1893年11月29日,张之洞奏请朝廷,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兴建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行举办的新式高等学堂——自强学堂。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名为“自强学堂”。该学堂实行分门(科)教学、按斋(班)授课,主要教授外文,1903年改名为“方言学堂”。后来几经更名,在1928年更名“国立武汉大学”,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前身。
189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帝,兴办了湖北农务学堂,办学地点位于武昌城宾阳门外卓刀泉一带,首任教习是美国人布里尔。1903年,农务学堂扩建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后来,演变成华中农业大学。
同年,张之洞在兴建湖北农务学堂的同时,又策划和指导兴办了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后来演变为武汉科技大学。
此外,张之洞还兴办了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
不仅举办高等学堂,从幼稚园、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一应俱全;涵盖了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农业教育、军事教育、师范教育以及各种职业培训等;此外,为优秀的人才和急缺的专业还开发了公派留学的渠道,积极派遣年轻学子到日本留学,鼓励他们:“将来学成归国,代国家效力,戴红顶,做大官,可操券而获!生等其勉之!”
与学堂相配套的,张之洞还在武汉创建了湖北图书馆、湖北舆图总局、江楚编译局等近代文化设施,创办了《湖北学报》《湖北官报》《湖北商务报》等官方报刊,另外,还出现了《楚报》《汉口中西报》《汉口日报》《工商日报》等一批民间报刊。
诸多举措,使得武汉教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张之洞对湖北、对武汉作出如此巨大贡献,人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将他尊为“武汉之父”。
#历史##历史有知识##湖北##武汉##世界武汉 美好向前##聚势武汉擎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