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带鱼事件:鱼没有错,不正确的是教育意识和观念
这几天你肯定也和我一样,朋友圈都被这张照片刷屏了——
几个学龄前的孩子正在观察小鱼,别的小朋友面前的都是小金鱼,只有背对镜头的小孩面前摆放着一个大盆,盆里是一条大鲫鱼……
大多数人看到这张图的第一反应都是“哈哈哈哈哈”,有人说可以求小孩的心理阴暗面积;
也有人说孩子的背影看起来好忧伤,心疼孩子100秒;
还有人表示,隔着后脑勺都能感受到男孩纸的绝望;
甚至有人恶搞地PS出一盆酸菜鱼、水煮鱼摆在孩子面前;
当然,更多的人同时也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期类似的迷之尴尬经历。一时间,事件的围观者们似乎都成了评论家和教育家,在他们的口中,孩子的名字叫做“带错鱼的孩子”,家长的名字叫做“粗心老爸”。
其实,在这样的事件面前,不管你是讪笑、吐槽,还是恶搞,亦或是感同身受,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教育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同样作为一个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我觉得这位家长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反而是事件发酵后其对外界做出的解释令人失望。
孩子的世界没有对与错,只有好玩不好玩。
当老师布置了带鱼去幼儿园进行观察的“作业”之后,带什么样儿的鱼其实就体现了家长本身的教育观念。金鱼就是传统的、普遍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思维,而大鲫鱼反而体现了一种从实际情况出发,追求个性化培养的教育观念,当然,从事件中这位家长的回应看来,他做对了的这件事其实也是无意识的,他在思想上好像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不管怎样,这样的做法却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家庭教育不就是生活教育么,还是什么能比生活能够教会我们更多呢?
网友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尴尬了、失望了、伤心了,甚至绝望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处于探索敏感期的孩子或许此刻想到的只是,“我的鱼和他们的都不一样耶”“我的比他们所有人的都大呢!”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观察比较的同时了解鱼的种类、习性、用途等,那么,这无疑就是一个最生动的“学习故事”(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你在生活中懂得用一点小心思,孩子得到的往往是大收获。
成人不应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而应该活在孩子的世界中。
说回事件中的家长,他解释让孩子带一条大鲫鱼的原因是孩子没有表达清楚,“反正带什么鱼都可以,正好家中有一条现成的鲫鱼,又不好吃,就给他带去玩呗~”诚然,学龄前孩子的学习都是在玩乐中实现的,但作为家长,你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如果只是这样随意地抱着“玩”的心态,大抵是不合适的。这位家长对待鲫鱼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正是他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随意的、敷衍的,不成熟的。
可以说,鱼可以煎、炸、蒸、煮,无数种做法,鲫鱼也是家庭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食材,一句不好吃就打发了?你完全可以把他做出好吃的花样来,还是那句话,生活和教育是一样的,用点心思,没有什么不可以。
还有说到孩子表达不清楚,我想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每个幼儿园都有各种家长群,遇到任何疑问或困惑的时候,我相信老师们会非常欢迎家长进行主动沟通。在你认为不够清楚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老师问一问呢,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包括家庭内部的沟通以及家园之间的沟通,只有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沟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件中的这位老爸,也许是迫于“粗心家长”这个帽子的压力,有意无意地却把责任抛给了孩子,家庭教育中父亲所承载的“承担”“力量”被完全弱化了,这无疑不是一件好事。生活中其实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觉得没有面子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维护好自己的权威,殊不知权威真是在这一次次的过程中泯灭了。
比如,当你的孩子不肯分享的时候,当你的孩子不肯跟长辈打招呼的时候,当你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客人表现不够大方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心平气和接纳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轻易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不懂礼貌”的标签来缓解自己的尴尬,生怕别人议论你“教子无方”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命题
请记住,你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应该活在孩子的世界里,与每一位家长共勉。
文|栩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