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性格、脱胎换骨、经济、迷信和天命
很早之前读了《明朝那些事儿》,那本书中有幸了解到了明朝的一位完人——王阳明,从最初信奉朱熹的“格物致知”,经历了阳明格竹、龙场论道,总结出“知行合一”。这篇文章记录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半个完人——曾国藩。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这个人,无论是从我们的历史书上,还是从网上看到一些文章,知道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这次我读的书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从曾国藩的正面(性格、脱胎换骨)、经济(左侧面)、迷信和天命(右侧面)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曾国藩的一生。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很多曾国藩书信内容,竭力给大家贡献出原汁原味的曾国藩形象,同时加入自己的分析,让我们现代人更加懂得古代官场、考场、战场以及生活的种种。关于这本书,柴静曾为这本书写过跋《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其实张宏杰还写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目前我还没有拜读,有时间会继续看一下这本书,加深一下对明朝的认识。言归正传,接下来讲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悟体会。
一是曾国藩的脱胎换骨。
初到京城为官的曾国藩心性浮躁、坐不住,喜欢凑热闹;为人傲慢、修养不佳、我对他错。经常居心正大,人浊我清,高己卑人,锋芒毕露。后来制定功课计划,却总以各种借口推脱。和皇帝赌气辞官回家,这段时间他经常阅读圣贤之书,领悟到之前屡屡碰壁就是因为自己性格太张扬跋扈,不懂收敛。
关于克己,曾国藩早期在京城为官,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外出凑热闹,后来给自己制定计划,写日记,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计划得井井有条。但是有一些重要场合还是必须要出去应酬,所以曾国藩修改了自己养习惯的方法。养习惯如同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二是关于规则、体制。
曾国藩初入官场,四处碰壁,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明清的京官收入都是微薄,通常都需要有其他灰色收入来支持日常的生活开销,最初曾国藩不屑这么做,秉承着“不靠做官发财”的理念,没有为自己的家族亲友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负债不少。后来大彻大悟之后,一改自己以前的做事风格,开始融入体制。该走访的走访,该挥霍的挥霍,“陋规”照收。至于湘军,初创湘军之时,曾国藩对军队要求十分严格,后来到太平天国后期,也放任宽松很多,掠城之后,也是该抢的抢。
曾国藩跟海瑞是有区别的,没有海瑞那么固执,倒是和王阳明相近,懂得圆通。在官场变得“圆滑”之后的曾国藩升至两江总督,最终平复太平天国。
三是关于天命。
曾国藩早年不迷信不信天命,但是到了后来,对天命曾经深信不疑。圣人们从来不向世人揭开命运难违的悲惨真相,否则,生命这场游戏,就彻底失去了魅力。
曾国藩的一生有太多的想不到。
二十八岁之前,考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考进士两次落榜。中的进士仅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不过朝考成绩出奇好,列一等第三名,进入翰林院深造。
从道光二十年到到道光二十九年,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
离开北京,他想不到这辈子还会领兵打仗,成为太平天国战争中的第一主角。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三次立下遗书,却又奇迹般地绝地逢生。
种种这些想不到,让曾国藩开始对天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曾经认为,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力对于蓬勃的向上意志无可奈何,凭借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脱胎换骨成为完人。回首往事,他越来越认同,人的主观努力能施展的范围其实相当狭窄,环境和时机远比人的努力重要。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当然,这是与人生的经历有关的。早年的曾国藩朝气蓬勃,相信凭借自己的一番努力,可以给浑浑噩噩的大清注入新鲜的活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是到了后来,甚至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也会想到有些事不是自己一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大清的命运前程,他曾国藩一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挽回日渐衰落的局面。这是他对天命的另一种看法。
关于天命,这个话题太大,这是哲学家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们说得清的。对于我们而言,我觉得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低迷失落就觉得人生就此完了,以后浑浑噩噩,丢失自己的朝气。人生有很多惊喜,有很多的意想不到。尽自己的努力,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
愿我们日后回想起来,还是从前的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