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和名有什么区别(古时候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关系吗)
“姓名”,是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和正常有序地交往,给每个人特定的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中国汉族人的姓名,是以汉字表示和进行取名,姓氏和名字一起构成中国人的姓名。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后,便有了自己的姓名,代表了自我。看似简单的姓名,其产生和确定,都受到历史、社会、民族、习惯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100多万年之前就在自己古老的国土上生活栖息了,可是有“姓名”的历史,却迟至距今五、六千年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才开始。
那时候,人们以母亲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的氏族。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说到姓名,应从“姓氏”说起。中国人的“姓氏”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
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
以“孔子”为例: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也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又如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二是以出生地为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当时姓和氏的叫法往往不是固定的。
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或叫姓,或叫氏,或姓氏兼言。开始了实际上以男氏的姓为姓。
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
再说说古人姓名的构成“名、字、号”等。
“名”一般是小孩出生三个月内,父母或长辈所起的,相当于个人的私人代号;
“字”一般是在成年后或结婚时才取字,有时也是一些有身份人的象征,取字是古人用以称呼的,而不直呼其名。
“号"也为别称,外号,比如我们今天的艺名、笔名等都属于号的范畴,号在古时一般用于文人雅士之间的称呼,号的自由性则比较大了,可以自己取,也可以别人赠号,熟知的苏东坡、郑板桥等都是比较出名的。
几千年来,名字的形式和内涵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散漫到规范的演变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名的一大方式是指物为名,孩子出生时,大人见到什么就以什么取名。像墨翟、孔鲤、司马牛等。
这些名字看似随意,实则属于当时的五种取名原则之一,即指物为名是“假(借)”。
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以单字名为贵,认为“二名非礼也”。西汉末,崇尚复古的王莽就大力提倡单字名,直到魏晋年间,取双字名才逐步流行起来。如人们熟知的王羲之。
关于取名字的讲究,《礼记》有言,“子生三月,父咳而名之”,“幼名,冠字”。意思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父亲挠挠孩子的下巴,逗笑而给他取名。
名一直用到20岁,举行冠礼(成人礼)的时候再“冠而加字”,然后平辈的人就不能叫他的小名了,得用字称呼。
古代同一个人往往又有号,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比如,屈原,战国楚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号多为自取,称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
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
至此而知,古代人的姓名是由“姓、氏、名、字、号”等“总构成”的。而现代人的姓名构成就简化多了,只有“姓、名”。而以后中国人的姓名又会有怎么样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古来对人的取名非常重视。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从周朝起,命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
因此有些时候因为名字的原因,对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名字因为皇帝或高官喜欢,而得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优厚待遇;而一些人的名字因为被认为不吉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传统文化流派中,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深广。因此中国人的名字与儒典大有联系。取自《论语》的名字,如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取自《论语·里仁》“讷于言而敏于行”。
李宗仁,字德邻,取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抗日名将孙立人,现代史学家孙达人,取自《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取自《诗经》的名字,如张闻天,取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钱其琛,取自《诗经·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取何名字,也是人们的一种文化选择,故可考见各种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