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区别(征兵制和募兵制优缺点)
制度是随着世事变化的,而兵制,就是对于军队建设与平时、战时对军队的管理制度。《通典》记载:“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所以说兵制对于社会治安是十分重要的。
战国之前的兵制为征兵制,而到了汉朝时期施行的是征兵制与募兵制并用的。
光武帝时期为节省军用开支取消征兵改为募兵、屯兵代替,后东汉末年各方军阀势力割据为扩充势力,兵制就变成了招募,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招募兵制的来源。
一、三国时期的兵制
三国时期天下时局混乱,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流失,而那些失业的农民聚集在城市,而这正好给募兵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实不难想象,三国时期各方军阀势力割据,百姓民不聊生。
怎么能安心种地呢?农民不种地,只有到城市里讨生活了,而没有迫于没有生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加入军队,这样的情况也自然是军阀们想要的。
《蜀志·刘璋传》:“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
各处流民涌入郡城,而当地势力趁机“募兵”,经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募兵”,都是临时招募的。
虽然征兵制度没有完全废除,但是这种经过“征兵制”征来的军队很不容易调动,要调动必须使用“虎符”很是麻烦,在三国时期制度崩坏,士兵不能退役慢慢也就成了职业兵种了。
从曹氏的兵员来源可以分为两种
1.招募,曹氏在东汉末年也算是大家族,曹操的爷爷曹腾权倾朝野,所以曹操怎么说也比刘备有钱,招募的兵勇自然也比刘备多,曹操也是靠着这一批招募来的军队起家的。
2.收编,曹操收编的军队主要有两方面军,一为在主要青州作乱的黄巾军,被曹操收编后命名为“青州兵”,二为袁绍的战败军。
《魏志·武帝纪》记载:“(初平三年)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所以说三国时期主要以“募兵制”为主。
征兵制和募兵制还是有区别的:
(1)募兵制:
1.招募
2.强制
3.征发
4.收编
5.雇佣军
其中的雇佣兵大都是附近州郡的游牧民族,在当时可以算的上是兵民不分了,从匈奴、乌桓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当“雇佣军”的。
三国时期袁绍和公孙瓒都用过“雇佣军”,还有董卓的“凉州兵”也属于“雇佣军”,除了他们之外曹操、刘备也用过“雇佣军”。
在兵员不足或者战斗力不高时“雇佣兵”绝对是各方势力的首选,因为他们不需要训练就可以很快的投入战场。
《魏志·乌丸传》:“建安十一年,太祖(曹操)自征蹋顿于柳城……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其余遗迸皆降。
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2)征兵制
1.地方征兵
2.国家征兵
从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区别我们就能看得出募兵制是以得来士兵的来源为主,也就是以人为主而征兵制的地域性就比较强。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还是募兵制更为适合,而制度的松垮也给了“募兵制”发展的机会。
二、魏晋南北朝的募兵
南北朝时期的兵制虽为“募兵制”,但是和三国时期的“募兵制”还是有区别的。
南北朝的“募兵制”是沿袭了三国后期“募兵制”取消退役,兵种世袭于是也就有了一个新名称“世兵”,世代沿袭。
世兵制虽然不叫“募兵制”但本质上还是没有区别的
1.招募来的士兵还是职业兵,士兵是将领的私军,子孙后代世袭父亲长辈的兵种。
2.三国时期战乱纷纷,士兵的生命朝不保夕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当兵,“逃兵”自然也就很多。
高级官员和统治者就想出一种办法来遏制这种情况,就是将士兵的亲属集中管理,如果家中有一人为逃兵,则全家人都要被贬为奴隶。
魏晋时期就已经施行这种制度了,将士兵家属控制在都城,防止士兵逃跑,就算这样还是有人选择逃跑。
士兵一天天减少,而且没有补充统治阶级就会抓少数民族来充军或者用逃兵的家属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