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谶纬思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还不知道汉时期兴起的谶纬思潮,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的读者,下面有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古代秦汉时期,兴起了一种谶纬思潮的文化现象。
谶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它发展于西汉而成型于东汉,并且,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谶纬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潮。
谶纬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学、儒教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将从谶纬思潮入手,一起来认识谶纬思潮在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并进一步展开探讨谶纬思潮对儒学发展成儒教的影响。
儒学的地位及儒学与儒教的区别包含儒学在内的国学文化的现代地位随着我国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了文化自信、彰显大国风韵的一个必然要求。
在现下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回归的大思潮中,国学热也随之兴起。
按照有关学者给出的定义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实际上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先秦之前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子百家学说为主,二是秦汉之后以儒释道三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再加上清华国学院的定义,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的结晶,从而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儒学的古代地位及儒学与儒教的区别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由于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学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华文化中占比最大的一个学术流派。
不过,就儒学和儒教之间而言,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简而言之,其关系就同道家和道教的联系一样,并不能等同视之。
因为,儒学更多的偏向于学术政治的领域,但儒教却已然披上了宗教化的外衣,逐渐成为了精神信仰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儒学形成儒教的特征和主要原因那么,何为儒教呢?简单来讲,按照常理说,儒家虽然尊崇三代之治,但却未曾将偶像神化。
然而,自东汉以后,儒学家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儒学神格体系,即尊崇伏羲、周文王等上古人物为圣,并将孔子大肆神化。
如孔子的降生是因为其母入夜梦见麒麟降临,故而有感孕育出了孔子,更有甚者,还有部分儒学家将孔子视作黑龙之子等等。
总之,儒学变为儒教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宗教中所普遍存在的神格化现象。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角度来看,儒学之所以能够逐渐演变为宗教化的儒教,主要也是受到了秦汉时期谶纬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影响。
那么,谶纬思潮作为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究竟是指什么呢?谶纬思潮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谶纬思潮是什么?首先,谶纬思潮实际上是指两种不同形式的文献,即谶书和纬书。
所谓谶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预言体裁的图书,其主要作用基本上就和求签所得的谶语一般。
诸如在由纪晓岚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曾对谶书作出过这样的解释:谶者,多为诡语,预决吉凶。
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谶书最终也果真化作了宗教中的谶语,其典型代表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灵签。
顺带说一句,笔者最喜欢的一则谶语,就是出自《吕祖灵签》的一句,即得失皆天定,忧喜总归命,知天知命,守之甚幸。
至于纬书,则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在以儒学经典为主的基础上,附入了诸多神话的影子,即站在神话的角度去解析经书。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河图洛书,在纬书思潮的影响下,就逐渐变成了河出图,洛出书,白泽背,神龟负的传说。
然而,与谶书不同,两者虽然都带有政治预言的性质 据考证,最早的谶书形式就是方士卢生献给始皇帝的《图录》,其中记载了著名的政治预言:亡秦者胡,但纬书则是受到秦汉时期盛传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影响,从而将天灾人祸同君王的道德得失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君王的权力起到约束作用。
谶纬思潮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的融合令人较为无奈的是,由于谶纬思潮强烈的宗教神秘色彩,君王的权力在得到约束的同时,也被拔高到了至尊无上的境界。
如在东汉时期的著作《白虎通义》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帝王者何?号也。
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
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
《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
从这段话中,主要表达了两种观点,一种就是自东汉时期开始,帝王的权力便被高度神圣化,以至于同天地联系在了一起;另一种就是在此基础上,帝王的存在,就是天地道德的标杆,反对帝王,就是同天地道德作对。
再加上受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汉武帝甚至一度将纬书作为正经,而将真正的儒学经典的地位一再贬低,这也是为何到了清朝末年,会出现正伪经的辩论思潮。
因此,由于朝廷的带头提倡,又有如董仲舒这般儒学人士的大肆鼓吹,谶纬思潮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却发展于西汉,最后完全成型于东汉时期,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当作是主流思潮而被对待。
如此一来,正是由于谶纬思潮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的融合,儒学成为儒教也就不是一件令人感到难以费解的事了。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为何说儒学和儒教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要知道,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他老人家毕生都致力于将神话同历史分开。
如鲁国的国君曾问孔子:夔一足,何谓也?,子曰:夔者,夏之乐正,一者足以,是谓一足。
鲁国国军口中的夔,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神兽——夔牛,相传夔牛精通音律,却只有一只脚。
但到了孔子这里,却将其解释成了夔是夏朝司掌音律的官员,而音律这种东西,只需要一个人掌管就足够了。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认同将神话与历史相杂糅的这种文化现象。
但待儒教形成之后,先秦儒学,即初代儒学的影响力也就逐渐衰弱了,只保留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而其中的填充内容,却是二代儒学,即以受谶纬思潮影响下而产生的儒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