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话可以说,这样说话才入心···
01 什么话“不能说”?
我们每个人都要说话,但是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在生活当中,哪些话能说,那些话不能说是非常重要的。说话是个人的价值观体现,然而“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它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动态的认知,有了动态的认知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很多人比较关注时事和政治,经常喜欢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过去领导的决策,也比较喜欢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上的每一个君王的所作所为。
其实,这都是属于“关公战秦琼”的类型。《道德经》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河上公的版本,外一个就是马王堆帛书版本的《道德经》,这与河上公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地方就是:一个说“以古之道,御今之有”。另外一个版本说“以今之道,御今之有”,如果我们“以古之道,御今之有”的话,那很容易就会变成一个呆子。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到很多夫妻,结婚以后生孩子,因自己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然后交给自己的父母亲带,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小孩子,我们总觉得身上有一点老气横秋的味道。当然,我们在这里要特意阐述清楚,并不是说父母带的孩子不好,是想阐述的一个观点是:父母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在他们的生命当中有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们可能会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所认知世界的价值观又有所不同了。所以,如果单纯的“以古之道”来“御今之有”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是有很大的出入,很大的不同。
所以,更重要的应该是“以今之道”来“御今之有”。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活学活用。有时候,在现实的生活,我们会处在各种各样不同的场合,有很多人乱说话,说不合时宜、不合体、不得体、没有分寸,结果搞得很多的场合就很冷,结果下不来台,并让大家都不舒服。这样的情况我们见到很多,这还不如不说呢,如果要说,到底怎么样说?这还真是个艺术,也是一个文化了。
在庄子的《秋水》里面有这么三句话: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三句话的意思非常的相近,而又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是因为井蛙受到了井这个空间的限制,给它讲大海是没有用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夏天的虫子它是活不到冬天的,所以,夏天的虫子明显受到了时间和季节的限制,你给它讲冰,那还是无异于对牛弹琴呢。“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则是受限于自己。
所以,庄子在这里把虫比喻成了自大无知的人,特别是那些因为无知而无法接受真理的状态;冰用来比喻天地万物的博大,特别是深奥道理。曲士是不可以谈论宇宙人生的真谛及道的,因为所谓的曲士,他们束于教也,也就是说曲士们被他们的专业知识捆绑住了自己。
我们说身为上智的曲士,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然而呢,正是这些精英阶级的知识分子,却是极度的冥顽不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与尚未开化的下愚,在精神境界上其实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因为他们自我炫耀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社会精英自居,实际上是被很多人所鄙夷的那种,只知其一,其实是一无所知之徒了。
所以,分享庄子的这三句话是告诉我们有些话是针对于受众不同,针对于他们所处的环境、空间、时间的限制,还有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专业和经历的限制,有些东西还真没有必要说。因为他不懂,他没经历过,说他们听不懂的话意义就不大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了这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再次就不做过多分享了,大家可以来辩证的思考和感悟一下,老子为什么这样说?
02“不说”的话
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其实是一个判断标准。有些人学了一些圣贤的经典,要么拿出来显摆,要么拿出来批判别人,指责别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文化的表现。我们谈落地,落地的主体和对象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人。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拿别人的问题来讨论,有什么好讨论的?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别人的问题还要别人来解决。所以,这样的问题讨论起来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是属于落不了地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主体不是我们自己。
我们说;敛怨以为德,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境都有机会,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我们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如果我们用抱怨的心态来指责,那这个机会和未来的大门就被我们关上了。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标准、用今天的国家政策来衡量和判断过去的国家领导人,包括一些政策,还指指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种问题都是属于“关公战秦琼”的问题,也是没有探讨的必要和意义。
所以,话到底要怎么样说?哪些话可以不说?说话可能是发了一个“声”,但是要引发别人的回应,那叫做“音”。所以我们谈说话,其实谈的是“声”和“音”的话题。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曾经描述过这样的话题:“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那是什么意思呢?“成事不说”,凡是已成定局就没有必要再去说它了,因为说了也于事无补。
事情已经定了,已经发生过了,还要再去说它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二,“遂事不谏”,已经接近完结的事情,这事差不多就要结果了,我们就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匡正或者挽回了。我们再去匡正,也改变不了事情发展的方向和结果。第三,“既往不咎”,就是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还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意义也不是很大,它已经发生了,怎么去改变它呢?
曾国藩(曾文正公)曾经有一段话:“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真正的活在当下,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事情本身,不为了未来不确定性所忧虑,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同时也不被当下的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足够了。所以,我们说话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异)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是让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时候又想着玩乐。这样的话,其实所有的事情都被我们虚度了,做什么事都不专注,都在想着其他的事,这种状况已经为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分裂和纠结,还谈什么落地呀?还谈什么呈现?
03 “说什么”才靠谱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说是为了说得更好。我们也只有清楚的明白,哪些话不需要说,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去表达,才可以更好的去说。
在生活和工作的很多的场合,很多时候,很多人身在什么场合都搞不清楚,就急着去表达,不但去表达,还喜欢抢话,不但抢话,还喜欢打断别人的说话。这样的事情,我想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应该都发生过吧,大家觉得真的很好吗?
如果要说话,一定是开口有益,能够让别人去受益。当然,这也是基于对整个场合和站在对方的角度做了充分的考量之后,而提出来的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一个意见。在此,我们把这两个词稍微区别一下,“意见”有很多的时候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当事的人提出来的叫做“意见”。“建议”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基于设身处地的一个中肯的、建设性的一个说法,我们把它叫做“建议”。所以,在生活当中,可能有很多人更需要建议,而不是意见。
所以,说话需要认真的去思考和考量,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真的不能乱讲”,很多时候“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真正要说,那要说什么话?
首先一定要跟时机能够紧紧地把握在一起,如果你说话的时机不对,那还是不要说了,可能你说的是对话,但是时机不对,对话也是错的。时机不对,你说话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这叫做火上浇油。所以,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说话要看时机,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给人提建设性的建议,另外,说话要看场合,还要看事情,如果能够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当然更好,如果不能,也没有人会责怪你,你不说话,不乱说话,不火上浇油,人家依然不会忽视你的存在;但是我们说错了,火上浇油了,破了场合了,反而会让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大大的受损,所以话还真不是乱说的。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在家庭、朋友、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大话小说,重话轻说,怒话缓说,狠话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