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康熙知道多尔衮是冤枉的 两人为何没有给多尔衮平反
对康熙、雍正为何不给多尔衮平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重要的上谕,从制度层面规定了开国诸王之爵位可世袭罔替;同时又发一道长谕,历数多尔衮之功绩,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之爵位,准予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
事隔128年,乾隆终于出头给多尔衮平反。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多尔衮是不是真的冤枉;二是康熙、雍正为何不给多尔衮平反。
先来说多尔衮是否冤枉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薨于古北口的喀喇城,年仅39岁。死讯传到京师后,顺治皇帝表现出非常伤心的姿态,当多尔衮的灵柩返回京城时,顺治帝率王公大臣身着镐服,在东直门五里外跪迎。
多尔衮的丧礼办得的也是极其隆重,顺治帝念其辅佐有功,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而且又以多尔衮之养子多尔博系睿亲王爵,其俸禄是诸王的三倍。
表面看多尔衮去世时,还是受到了朝廷和顺治帝的一致认可。称其为“削平寇乱,垂衣端拱,统一多方,皆皇父摄政王之功也”。
然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顺治帝的权宜之计,这个仅有12岁的少年天子,永远都不会忘记多尔衮在世时对自己的轻蔑,多年的战战兢兢终于在这一刻彻底释放。
只不过多尔衮生前直接掌握着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大权,实力远在两黄旗之上。故而顺治帝或者说是背后的孝庄还不得不做出让步,暂时给予多尔衮一个体面的后事。他们正在等待着政局的变化,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和多尔衮以及他的党羽算总账。
按照正常的程序,多尔衮死前应该指定另一位王公代为摄政。但由于事发突然,多尔衮没有来得及交代后事,这也留下了后患。阿济格首先站了出来,试图把多尔衮的势力全盘接手,并亲率三百精兵赶赴京师,大有抢班夺权之意。
此时的朝廷已不再是多尔衮的天下,阿济格刚到京师,就被长期受打压的两黄旗大臣,以及蓄势待发的济尔哈朗予以控制,然后以阿济格不尊死去的摄政王为由,将其囚禁。
局势很快就朝着对多尔衮不利的形势发展,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多尔衮的亲信党羽随之纷纷落马,最后才将矛头指向多尔衮本人。
但要掀翻多尔衮也非易事,这时多尔衮的亲信苏克萨哈、詹岱两人主动站了出来,揭发多尔衮的数条大罪,其中有一条最为致命:“多尔衮死时,其侍女吴尔库尼将殉,请以王所制八褂黄袍、大东珠素珠、黑貂褂置于棺内。多尔衮在世时,欲以两固山驻永平,谋篡大位。”
如果对清代官制服饰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这些物品都是皇帝的标配,亲王僭越实属大逆不道,而且苏克萨哈还揭发多尔衮派了两旗人马驻守在永平,这也是“谋逆”的罪证。
有了这两条罪状,诸王及大臣们便有了杀手锏,他们纷纷发难,又罗列了多尔衮的种种不法。最终顺治帝也是顺水推舟,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宗庙,生前所有的荣誉一撸到底。
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多尔衮所谓的“谋逆”都没有实证,所谓的“请以王将黄袍、东珠置棺内”、“欲以两固山驻永平”,这都是模棱两可的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本无法考证。
客观地说,多尔衮执政期间,确有擅权威福之举,但也仅仅如此,始终没有上升到取顺治而代之的程度。所以多尔衮蔑视皇权是真,自掘宗庙是假。
再来说乾隆平反
乾隆皇帝对前朝的“实录”研究很深,这也是清代皇帝的必修课。他重新看待了多尔衮一案,坚定地认为:“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划。”
对于多尔衮“谋逆”之举,乾隆也给予了否定:“朕念王果萌异志,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王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殓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
乾隆认为这是多尔衮死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陷。所以最后下旨:“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实为人心所向,作为大清入关定鼎中原的第一功臣,多尔衮的功绩是不容否定的。然而到了这里始终就有一个疑问:康熙、雍正两位帝王难道就不读实录,难道就不知道多尔衮是冤枉的?
非也,这也是形势所决定的。康熙、雍正都是一代明主,但他们与顺治朝多少还有一些政治联系,当年不少反对多尔衮的人尚健在,所以这个时候平反多尔衮时机尚不成熟。
况且,康熙、雍正作为顺治帝的儿子、孙子,从孝字出发,他们不敢也不能推翻顺治帝钦定的大案,如此则是不遵祖制,以下犯上。
而乾隆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此时距多尔衮一案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如今物是人非,政治稳定社会清明。而且作为顺治帝的曾孙,乾隆的顾虑也就比康熙、雍正要小很多。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给多尔衮平反乾隆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毕竟多少还是会涉及到孝道。但乾隆也深知,如果这件事他办不了,那么后世皇帝也没人敢为多尔衮平反。单凭这一点,也是应该为乾隆点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