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老地名-南关
长春老地名-南关
李春昌
南关,是长春老地名之一。作为传统地名,在全国各地许多城镇都有。
【长春城全安门旧影,图源《长春街路图志》 ↑】
“关”首先是关隘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城市主要形态--城池的一部分。一座城池在四面八方均设有城门,城门以外即为城关。南关,就是城南门外地方。
长春老地名的南关的“关”还有一层意思,而且这层意思比城关的“关”还要早。
【宽城子朝阳寺即关帝庙旧影,图源宽城子微信公号 ↑】
1799年(嘉庆四年)辽宁省朝阳县僧人开山法师来到宽城子,在柴草市北面设立了朝阳寺。这是一座是由多座庙宇组成的寺庙,因为关帝庙是朝阳寺的主建筑且香火最盛,所以朝阳寺又叫关帝庙。
关帝庙的关是南关之关的第一“关”。
1800年(清嘉庆五年),设立长春厅于新立城,1825年(道光五年)长春厅衙署由新立城迁到宽城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由长春厅商民捐建,筑板为墙,长春城开始出现。
【1920年代长春城图,资料图片 ↑】
长春城城墙的大致走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南经全安街以南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折向北,过平治街折向东北,至大经路后向东,沿长春大街以南至大马路,向东沿着长春大街过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后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全长约10公里左右。最初用木板修筑,高3米,修筑城门6座,有南门(全安门)、东门(崇德门)、北门(永兴门)、西北门(乾佑门)、西门(聚宝门)和西南门(永安门)。
【1910年长春城厢区域全图,南关附近,图源《长春历史地图集》 ↑】
其中在长春城南部有两座城门,其一为南门(全安门)在南大街(今大马路)南端。城门朝向东,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后,城门高8.3米,宽6.6米,城门两侧各有青砖砌筑的城墙20余丈,城门上建有歇山顶城楼,城门两侧建有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望楼檐下题写“众山远照”四个大字,是通往双阳县的必经之路,在1930年整修南北大街时被拆除。
【伊通河全安桥木质桥旧影,资料图片 ↑】
其二为西南门(永安门) ,原址在今大经路南端,全安街与艾家店胡同口之间,永安桥西北。门外河沟上有两座桥,西桥通向西桥外的朱家大屯(今吉顺桥、通化路一带)。南桥即永安桥,是通向南岭兵营必经之路。城门高6.6米,宽3.3米。1926年(民国十五年)吉林军务督办张作相赴南大营阅兵,嫌城门窄小,下令拆除。
【2018年时候的永安桥 ↑】
长春城南门和西南门,是南关的第二个关。
长春城南门外,有跨越伊通河的一座大桥—全安桥。全安桥也叫南关大桥,现在的正式名称是长春大桥,是长春城南门外通往双阳等方向的跨河大桥。
【2018年长春大桥 ↑】
西南门永安门外,也有一座桥,即永安桥。永安桥南北走向,位于今亚泰大街与大经路交汇处,亚泰大街建成之前是大经路和南岭大街对接处,这是一座跨越南河沟通往伊通方向的桥。
【2000年前后的南关,从大马路相全安街方向,左右为解放大路,网络资料图片 ↑】
这两座桥之外的一片地方,也叫南关,只是已经不大使用了。
在时代发展和城市变迁中长春城墙和城门早已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然而南关这个地名词汇,却一直在沿用着,并没有消失。
不仅如此,南关在人们口耳相传中,南关区域早已不限于全安门和永安门外地方了,甚至是全安广场附近成为了南关的核心区域。全安广场向西有曾经建在解放大路吉顺街口附近的公路客运站,大家都叫做“南关客运站”的。
【1987年全安街道办事处图,南关附近,图源《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 ↑】
南关也不仅仅单指长春城南地方,更在1955年成为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城区的名称。在1957年的城区合并中,长春区和南关区合并为新的南关区,沿用至今。
南关,长春老城四维方向之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地名,不啻为长春历史的地名活化石。
【2017年长春街区全图,标注南关区字样的部分区域 ↑】